迷糊Br 发表于 2014-10-28 09:11

陈记柴窑陶瓷:将乐文化产业新亮点

  将乐陈记柴窑陶瓷发展有限公司秉承将乐县安仁乡大南坑的手工拉坯制陶厂近300年历史的手工艺,近年来又渐渐成了“香饽饽”,仅今年4月出窑的一窑仿宋瓷器,产值就近20万元,成为将乐县文化产业又一新亮点。

陶瓷成品

                     将乐瓷文化底蕴
  (1)夏周至两晋时期

  将乐各乡镇的山间盆地、高山丘陵、河谷地带的小山丘上几乎都有发现商周时期的遗址,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的印纹硬陶,器物种类有釜、尊、罐、盆、罍、钵等。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原始青瓷,此时的原始青瓷所用的瓷土还处在半瓷半陶的状态,釉色以酱黑色为主,器物施釉不均,釉面凹凸不平,釉质玻感差,由此可见,当时将乐陶瓷技术还处于萌芽阶段。出土的两晋南北朝陶瓷,主要在将乐县城南部和光明乡一带,数量不多,器物造型也比较单一,碗、壶、罐等胎釉均不理想,剥釉现象严重。南北朝陶瓷多为瓷砚、水盂等文房用具。

  (2)隋唐五代时期

  将乐县水南、光明、积善、万安等地发现的龙窑窑址中均有出土隋唐时期陶瓷器。2004年省考古队在将乐积善村沿线抢救性发掘出两处隋唐时期烧制陶瓷的龙窑,该窑残长30余米,窑内密集的安布陶制的大型支座,说明当时龙窑主要采取露胎支烧法烧制陶瓷器皿。采集和出土的器物有:各式碗、盘、碟、执壶、罐、钵、灯盏、擂钵、网坠、窑具等。

  (3)宋元时期

  两宋时期将乐窑陶瓷产品丰富多彩,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它在南方制瓷传统工艺上博采众长,延烧创新,自成一体。并且由于高岭土蕴藏量大且品质优良,与陶瓷相关的钾长石、瓷石、釉料齐备,故该时期出土的陶瓷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大量烧制有各式碗、盘、碟、壶、杯等生活用具,洗、盂、注、砚等文房用具,狗、狮、牛、马、谷仓、灶、桶、鸟食罐等陪葬冥器和市井用瓷。且宋元时期陶瓷产品的胎、釉、装饰等给人一种清馨、雅俗、温和的感觉。特别是从装饰方面看,器外壁刻划近似浮雕的大朵莲瓣、莲纹优雅大气,这种富有美感的装饰,是宋代将乐窑精品中的精品。

  (4)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在景德镇窑、德化窑的市场冲击下,将乐窑的陶瓷生产开始衰败,发现的一些窑口,均是简单的白釉彩瓷窑和青花瓷窑,多为日常生活所见器皿,胎质比较细腻,质薄且坚致,釉色纯白、白中泛浅灰、浅蓝居多,釉面光亮如玻、火候掌握、烧制技能、工艺流程等平民化。此时古墓葬中常见侈口瓶、蒜头瓶、观音瓶与三足炉、平底炉、碗组合摆放于墓中的神龛上。
将乐县陶瓷生产历史悠久,至宋元时期窑场林立,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发展,目前,将乐县仅存安仁乡蜈蚣鼻大南坑仍有陶瓷生产即将乐县镛陈记仿古陶瓷厂,该厂从清朝乾隆年间传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共十几代人传承,至今知晓的陈宏贵,陈万达,陈茂福,陈胜通,陈开祥,陈荣桂,陈子和,及现代传承人陈克余,将乐陈记柴窑陶瓷发展有限公司股权人陈振云,陈立凤。
柴窑陶瓷特点
稀缺性。烧一次窑要有一整套经验丰富班子集体协作,柴窑的火候与温度完全依赖人工来控制,成品率低。
润泽度。柴窑烧瓷传统上一直采用松木,松木富含松脂,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松脂对陶瓷有滋润作用,烧出来的瓷器釉面含蓄、滋润。
  柴窑窑体烧炉过程中形成的窑内气体氛围非常适合瓷胎原料,能烧制出白里微泛青的瓷胎效果,使陶瓷具有白如玉的独特风格,产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柴窑陶瓷制作流程

  大南坑陈姓家族镛陈记仿古陶瓷厂现在保留了一套较完整古代柴窑陶瓷做法: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制造匣钵、圆器修模、圆器拉坯、琢器做坯、采取青料、炼取青料、印坯乳料、圆器青花、制划琢器、施釉吹釉、旋坯挖足、成坯入窑、烧坯开窑、圆琢洋彩、明炉暗炉。

  (1)高山上挖取陶泥原料-高岭土 (大南坑山上有最好的制陶原料高岭土)。选定陶土以后还得对其进行加工,即根据陶土的粘性人为地加进羼和料,改进陶土的成型性能,保证陶坯在高温焙烧时不开裂,不变形,提高陶器制作的成品率。

  陶泥原料-高岭土

  (2)配制好的陶原料还要经过粉碎,这样有利于在坯体在受热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进行,以便烧成并获得致密的结构,减少坯体的气孔率,增强胎体烧成后的强度、硬度和比重。

  原料粉碎

  (3)捏练和陈腐是原料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古代捏练坯泥的方法,或者用人工足踩,手搓。经过捏练的泥制,为增加粘性,提高可塑性,还要进行陈腐,据陶工介绍陈腐的时间越长越好。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胎质细腻,就是经过长时间的陈腐处理过的。

  捏练原料

  (4)制陶原料选定配制后,这就进入制陶工艺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成型。将原料放在转动的陶轮上,利用其快速旋转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它的特点是器形规整,厚薄均匀,陶壁表里普遍有平行密集的轮纹,器底往往有线割的偏心纹。这种工艺大体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兴盛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

陶瓷成型

  (5)陶器坯体成形以后,还要进行修饰:首先,湿手抹平;从作坯体开始,就蘸水往上抹,使坯面不致过早因干燥而裂,同时可使坯表面平整并且可接合缝条,填补毛坯空隙。但不宜蘸水太多,否则会使泥坯软塌;其次是拍印,这样使坯体整体结实有纹饰,分段用的器物也在这一过程加以粘接修饰的,用拍子打光,使高低不平的坯体表面填平补齐,并使泥料中的片状矿物平行于坯体表面,增加光线的平行反射,减少散射,进而出现光泽。

坯体修饰

  (6)彩绘进行坯体装饰。

  坯体装饰

  (7)上釉: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釉的种类很多,按烧成温度可分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按釉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上釉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喷釉法、涂釉法、淋釉法、浸釉法等。

浸釉法

上釉后的陶瓷

  (8)烧制:这是完成制作陶瓷的最后一个步骤。将生坯或半成品在高温下处理,使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而成陶瓷的过程。

烧制过程

  而完成这样一个高温过程,是在窑里面进行的,大批量生产陶瓷制品一般都采用的是气窑,电窑进行烧成。柴窑烧制在国内以很罕见了,即使有古柴窑在也只是摆设,无烧制技工。唯有将乐大南坑陈氏传承人陈克余、陈振云、陈立凤尚保留传统柴窑烧制陶瓷技术,烧成温度视所烧物品的原料而定,温度在1000~1370℃之间。(来源:将乐新闻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记柴窑陶瓷:将乐文化产业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