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辑 发表于 2015-5-4 10:55

从民间文学看将乐客家文化之特色二:将乐客家文化特色

  二、从民间文学看将乐客家文化特色

  民间文学是人民历史最真实的反映。民间文学,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通过艺术思维的方式表达了历史、宗教、民族、民俗、语言等等诸方面的因素,它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高尔基说:“不知道人民口头创作,就无法知道劳动人民的真正历史”。通过历史,可以认识过去,更充分地认识现在。恩格斯曾引用了“荷马史诗”的很多材料来做《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论据,来阐述古代希腊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古代部落对部落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为攫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可见,搜集研究民间文学,“忠实记录”,能提供珍贵的历史材料。

  民间文学,诸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等,大都通过丰富的幻想内容来反映现实。水缸里的田螺变成美丽的姑娘给单身的庄嫁汉烧饭做菜(《田螺姑娘》)。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但是,通过这样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品质以及希望过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却是真实的,母鸡会说人话,这并非天方夜谈,而是因为苛捐杂税太重,农民无法生活,母鸡就出来喊冤了(《鸡婆喊冤》)。而民间歌谣、谚语则是当地人民心声的真情吐露,是人民群众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生智慧的结晶。它们反映了本地的风土人情,表现了将乐人民对善恶的褒贬和爱憎,对人生的理解和洞察。

  总而言之,研究将乐民间文学,犹如看一面传说中的宝镜,它映照出客家人筚路蓝缕、生生不息的艰难旅途,还原了客家文化的恢宏、明晰、纯洁、古朴的面貌,揭示出客家人敬祖睦宗、团结爱国、刚毅聪慧、勤劳朴素、开拓创业的精神。研究将乐民间文学,可以发现将乐的旅游、教育、饮食(以擂茶为代表)、戏曲(南词)等颇具特色。

  (一)从“三华”传说看将乐旅游文化

  “形胜甲闽山,人间瑶池景”。将乐的名胜古迹以玉华洞、银华洞、金华洞最为著名。三洞并称“三华”。因此,古时将乐雅称“三华”。钟灵毓秀、弘含奇瑰的玉华洞,更是蜚声海内外。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称“此洞眩巧争奇,遍布幽奥”,“层层有削玉裁云之态”,是“武夷三绝”之一。县境西部的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层峦翠集,林深泉幽,生产和栖息着华南虎、梅花鹿、红豆杉、金色钱松数以百计种珍贵动植物,是罕见的天然动植物园。

  将乐民间故事中,有关将乐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的地方传说,最为优美动人,最能体现将乐客家旅游文化的特征。《金华银华的故事》主人公银华(狐精)是个出落得水葱儿似的鲜嫩漂亮的姑娘,她向往人间生活,和一个老实勤快的船伙计结成了夫妻。后来,被贪财狠心的和船老板拆散:小伙计下落不明,银华被卖到榕城的一个妓院,银华为了感谢帮助她脱离苦海的一个将乐船工,送给他一袋金沙,船工不知内情,在“观化楼”渡口乘船过河时,把沙金倒入河中,这就是“金沙洲”的来历。从此以后,金溪里就有沙金了。“金沙洲”真是名不虚传。金溪,金溪,河里有金(如今,每逢枯水季节,常有人到金溪淘金)。有关玉华洞的传说故事达十几种。《金沙洲的传说》有五、六种异文。这种同一故事有多种异文存在的现象,一方面是由民间文学的不定型特点所决定,另一方面也正说明“三华”的故事在群众中流传极广,影响深远。今年进行的将乐客家研究田野采风也论证了这一点,无论是在城关,还是在乡村,有关“三华”的传说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银华洞失踪》讲银华洞所在地村民,尽囊中所有也无法应酬达官贵人游山玩水、白吃白喝,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只好忍痛用糯米黄泥捣成泥浆,把洞口封死(此洞察于1980年被地质勘探队发现,后开发为将乐的一个旅游景点);骈立在县城后面的五座山,是县城的绿色屏风,相传是一个道士从江西某地赶来的五匹马,人称“五马归槽”(《五马山的传说》);龙栖山因古时有龙在此栖息而得名,有仙人聚会(《仙人堂》)、圣水盈盈(《圣水岩》)而充满灵气。“李寄斩蛇”何尝不是古代劳动人民同恶势力做斗争的反映呢?仔细一想,“李寄斩蛇”还可以反映出这么两点:一是将乐多蛇。这也是八闽特点之一。闽人以蛇为崇拜图腾,福建别称“闽”,与蛇有密切关系;二是将乐多洞。这些石灰岩溶洞,是大自然在浸长的历史演变中创造出的奇观,属喀斯特地貌。将乐山奇水秀洞深幽,到处风水旖旎。《金华和银华的故事》、《金沙洲的传说》等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水上运输业的盛况。听着这样的故事,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由带箸叶棚子的乌逢船、一节连一节的长木排、金溪的漪涟、落日的余晕等组成的图画,仿佛听到乃唉乃唉的桨声、余音袅袅的号子声、一咏三叹的南词声、旋律优美的擂茶声。

  这些优美的民间故事,渗和着将乐客家独特的风俗民情,交织成一幅幅彩色的古镛风俗画,这无疑为将乐的旅游业添上一道亮丽风景。开发利用将乐丰富的旅游资源大有可为。

  (二)从“程门立雪”看“理学名邦”

  “程门立雪”的故事,讲杨时40岁时第二次到洛阳去,以师礼见伊川(程颐),遇伊川偶瞑而坐,杨时与游酢就侍立门外等候。其时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待伊川醒来时,见门外雪深一尺多,而两个学生还站在那里,非常感动。杨时尊师重教的精神成为后世求知求学的典范。听了《杨龟山教太子》、《杨时劝阻皇上游玉华》、《杨龟山巧对对子》、《高丽王探问杨龟山》等故事后,人们能透过这个著名理学家严肃的外表,看到他关心民生疾苦的内心世界。他曾向朝廷提出“爱人节用”、“取用适时”、“使民有常产”三条措施,主张惠政于民。他的爱民观深得后人赞扬。至今在杨时后人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若要宋朝江山久,就要龟山留千古。”

  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世居将乐县北龟山下。杨时不仅是将乐客家先贤代表人物,而且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他“承前启后之功”首推“倡首东南”。他是继承、传播和发展二程理学思想的一代宗师。他毕生致力于著书立说,以书传世。其代表作为《二程粹言》、《三经义辩》、《易春秋》、《庄子解》、《校正伊川易传》等,至今仍有《龟山集》、《龟山先生语录》等行世。1993年,由福建将乐杨时研究会牵头集资,在台湾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的大力支持下,重新校对出版了《杨时集》(原《龟山集》)。

  杨时的另一重大功绩是把理学引进福建,并通过授徒讲学,著书立说等形式,构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为福建培养造就了一批成就卓著的人才,首开闽学先河。“闽学四贤”中的罗从彦是杨时的得意门生,他认为门下众多弟子中,“唯从彦可与言道。”朱熹这位“集理学之大成者”,是杨时的再传弟子。

  杨时对将乐客家人尊师重教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杨时在家乡讲学时,附近县份学子纷纷前来拜师求学。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将乐建龟山书院。杨时“程门立雪”、“载道南归”激励着后人,读书进取蔚然成风。学子勤奋学习,“龟山弦诵”竟成将乐一景。明朝肖旭作《龟山弦诵》诗:“武城试牛刀,大道遗于济。立雪载之南,镛人有真乐。风静梧月明,唔呀遍城郭。邹鲁今海浜,祖述杨氏学”。将乐因而享有“海浜邹鲁”、“文化之邑”的美誉。据县志部门统计,从唐至清嘉庆年间,将乐人登进士65人。

  将乐客家人尊师重教,还可以从古迹、节令、民谚等多方面得到真实的反映。万安镇寡妇桥村有座寡妇桥。相传当地有个寡妇,一边苦心培养孩子读书,后来高中状元;一边勤俭持家,把节俭下来的钱用来造桥,终于完成一桩夙愿,在村前水流湍急的河上建起一座坚固的石拱桥。将乐有一个独特的节令,农历三月初三,“光斋节”(俗称“三月三”)。学生家中备酒菜请老师。民间谚语有:“三代不读书,不如一条猪”、“田要添泥,人要添才”、“修漏乘晴天,学书要少年”、“若要求学问,老师必须敬”、“头上一个包,再老要人教”、“字要练得好,不要乱潦草”、“南摩仙,认字认半边”、“穷秀才写出好文章”、“子不教爹之过”、“作田不好荒一年,教子不好害一生”、“学好三年,学坏三天”等等。

  (三)从“月嬷嬷食擂茶”看将乐的擂茶文化

  “月光光,月嬷嬷,请你下来食擂茶……”这是将乐的一首古童谣,在城乡极为流传,连刚学话的儿童都会唱。

  擂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黄升《玉林诗话》载路德章《盱眙旅舍》诗:“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这足证研细芝麻,泡茶款客,是当时江南的一种风俗。汪曾祺先生引《都城纪胜·茶坊》“冬天兼卖擂茶”、“冬月添卖七宝擂茶”,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丈木头”这一古语,说明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众多,擂茶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质——擂杖。将乐的出土文物也佐证远在唐宋时期,将乐就有擂茶了。将乐曾在古镛镇玉华村的唐代窑址中出土大小不一的擂钵、茶盘,在万安镇出土元代的擂茶钵。如今擂茶在许多地方都消失了,可在将乐还保存了这一古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

  将乐擂茶之所以独具特色,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别具风味的饮料,还因为擂茶已深入到将乐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将乐人的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了将乐独特的擂茶文化现象。在将乐“家家备茶具,户户品擂茶”。将乐人招待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便是请喝擂茶。请喝擂茶是将乐传统的社交手段。每每婚嫁礼节,便是请喝擂茶。请喝擂茶是将乐传统的社交手段。每每婚嫁寿诞,亲朋聚会,邻里间互相串门,常以擂茶待客。谁家子女高考中榜,家长便会请教师到家喝擂茶。大碗敬,小碗添,以示不记导师栽培的深情。擂茶席上,一般还配有糖果、饼干、瓜子、花生等佐茶食品。一场擂茶席,就是一幅淳朴的风俗画。一张张桌子排开来,男女老少团团围座。这边客人喝着茶,说今论古,谈笑风生;那边女主人手持擂杖,在擂钵内有节奏地旋转擂动,时而象高山流水,时而似鸾风和鸣……

  将乐擂茶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沏饮方法,倍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古代茶文化的孑遗”。令人争相品尝,回味将乐客家人好客睦邻的纯朴民间,令人发思古之悠,有还朴归真之感。1992年8月,将乐县举办了首届擂茶节,集旅游,经贸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

  (四)从“四大曲王”看将乐南词

  最能代表将乐民间艺术特色的当数将乐南词了。

  南词是将乐地方戏曲之一,因与将乐的方言音调融为一体,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在将乐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可与闽南一带流传的南音相媲美。

  据《将乐县志》、《将乐文史资料》等记载,南词最初是唐宋时期宫廷音乐的一支,后来在各地民间流传开来,尤盛于吴越。元明之际,词话极为流行,南词此时成为词话的一个分支流传于各地。并随各地口腔声调的变化,又演变为昆腔、秦腔、弋阳腔、赣词等。南词随中原人的南迁而流入福建,大约在清代中期从浙江传入将乐。南词在将乐的长期流传过程中,与地方民歌小调融合,而带有浓厚的地方韵味。

  将乐南词的基本曲调是“八韵”,“韵”指速度较为缓慢而抒情,富有咏叹之感的一种腔调。“八韵”由七字句组成,共有8句,其中每一句称为一韵,“八韵南词”由此得名。它的韵调灵活多样,可以随剧情的变化而组成不同的曲调。道白采用“土官话”(即将乐方言调普通话)。乐器使用扬琴、琵琶、三弦、苏笛、京胡、二胡、板胡、云曾、笙、镜罗、铜钹、渔鼓等。《断桥相会》、《昭君和番》、《芦林相会》、《合钵收妖》被称为将乐南词的“四大曲王”。目前,县内收存的传统剧目除“四大曲王”外,还有其他剧目及折子戏、小戏等18本。将乐在对这一传统曲挖掘整理过程中,还突出原来的形式,用于表现现代生活,创作出了《母子会》、《恭喜发财》等赏心悦目的剧目。

  当你走入人群聚集、气氛融融的庙会会场,当你步入城乡的曲巷深庭,且看大厅正中的神龛袅袅升起一炷清香,南词就在古香古色的八仙桌旁演出,幽幽怀古之情便会在你心头升腾。至于新春时节,“八韵南词”更是以它那醇厚的乡土气息,点缀着古镛州的街头巷尾,给新春增添着欢乐的气氛。


本文来源:世界客属第25届恳请大会官方网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民间文学看将乐客家文化之特色二:将乐客家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