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在线

标题: 安仁乡花甲老人陈克余 一个人的手工陶厂 [打印本页]

作者: dirkrose    时间: 2013-8-1 09:31
标题: 安仁乡花甲老人陈克余 一个人的手工陶厂
在将乐县安仁乡一处深山里,有个叫做大南坑的地方。花甲老人陈克余,在这里独守着一座有着近500年历史的手工陶厂。据悉,这是全省为数不多的手工拉坯制陶厂。

陈克余10来岁就辍学制陶,从稚童到老年,他见证着陶厂兴衰起伏。在生产最红火的时候,大南坑几乎家家户户的劳力都在这个厂里工作,那些纯手工烧制的陶制 品顺着那条颠簸的泥石小路走出大山、走向各地。50年过去,出山的那条路依然颠簸,但是留在陶厂、留在大南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陈克余成为陶厂唯一的守护者。

安仁乡的司机师傅杨德荣还记得25年前为陶厂运货出山,到宁化等地跑市场的情景。如今,虽然制陶厂规模小,但由于纯手工,产品成了“香饽饽”,供不应求。每到烧陶季节,各地客商主动上门拉货。去年制陶厂产值达到20万元,利润8万多元。

走进制陶厂,青山绿水掩映下的小瓦房,一点都没有制陶厂的“气派”,可是老人选土、打泥、搅泥、和泥、拉坯、晾干……每一个工艺都形象地告诉我们真实的存在。

打开晾晒间,精致的小陶碗、贵气的八角梅瓶……70多个品种让人目不暇接。时空仿佛回归到纯手工时代,一切都变得那么单纯、那么原始。

“手工制陶马虎不得,土的质地选择、和泥、晾陶的程度掌控,每一个细微的差错,都可能导致一件工艺品的牺牲。”老陈一边干活一边说。每年夏天,老陈还会请来江西景德镇的师傅过来上釉,之后就是一年中最繁忙的烧陶季了。

然而看似黄金期的烧陶厂其实正慢慢走向没落。老人很可能是它最后一位主人,一双儿女不愿意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村里也没有人愿意学他的手艺,手工制陶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

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雨雾中老人、制陶厂、小桥、流水、绿树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江南美景图,我们希望这幅画卷永远存在,被描绘得更美。(本报记者 杨燕蓉 曾凤清 通讯员 何礼生 来源:三明网)

(, 下载次数: 69)
7月15日,景德镇来的绘工在为瓷器上釉。

(, 下载次数: 70)

(, 下载次数: 72)
搅泥。

(, 下载次数: 66)
过滤。

(, 下载次数: 71)
和泥。

(, 下载次数: 68)
制坯。

(, 下载次数: 75)

(, 下载次数: 69)
打陶土。

(, 下载次数: 68)
水车旋转。

(, 下载次数: 70)
传统的水车打陶土,在陶厂算“自动化”装置了。

(, 下载次数: 69)
陶坯需要晾干才能上釉烧制。

(, 下载次数: 70)

(, 下载次数: 69)
老陈烧制的部分陶器展示。

(, 下载次数: 68)
慕名前来参观的客人在挑选陶器。

(, 下载次数: 70)
陶厂有5个窑,每个窑每次可烧制100件陶器。

(, 下载次数: 72)
窑洞口。

(, 下载次数: 76)

(, 下载次数: 68)

(, 下载次数: 69)

(, 下载次数: 68)
山泉水泡陶土,也饮用。

(, 下载次数: 70)
老陈在不到2分钟时间内制作了2个陶坯。
作者: 花祭    时间: 2013-8-1 12: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地主,找个时间去去
作者: ∫群⊙⊙    时间: 2013-8-2 16:40
在哪我都不知道 谁去带我去看看
作者: 老百姓    时间: 2013-8-2 21:58
几位记者你们就......。几位政府人员就“慕名前来参观的客人在挑选陶器”{:5_118:}
作者: 苏宁易购520    时间: 2013-8-5 09:50
好厉害啊,可惜我没去看过
作者: 粉色天竺葵    时间: 2013-8-16 10:56
好想买哦。
作者: 再见,青春!    时间: 2014-5-5 15:13
我是安仁的,我都不知道!回家问问......{:5_148:}




欢迎光临 将乐在线 (https://www.35330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