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开启左侧

[资讯] 一家老小挤在百年祖宅 无技术无门道生活窘迫

[复制链接]
小编辑 发表于 2012-8-1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01d722fa6cc1197dc4223.jpg



东南网-海峡导报8月17日讯(记者 黄智敏/文 黄少毅/图)一进古宅,四面漏水,朽迹斑斑,大源村村民严喜求的家族,在这里已生活了100多年。严喜求祖辈都以挖笋为生,如今,他有一身力气,但却没什么用武之地。想出门寻找机遇,上有老、下有小,又让他不敢轻易走出山村。这就是大源村村民严喜求的苦恼。百年祖宅一下雨就漏水
严喜求今年43岁,中等个头,穿着一件迷彩T恤衫。这座老屋是他祖上100多年前建的,从格局上看,内院面积不小,四面有多个房间,可见当年的家境应该还算不错。
不过,经过100多年风吹雨打,老屋已经破损不堪,木质的立柱已经腐朽不堪,天花板也出现了好几个窟窿。经过2010年“6·18”洪灾的侵袭,老屋更是颤颤巍巍。
“一下雨,好几个地方都漏水。”严喜求指着天花板说。
这座规模中等的祖屋,现在属于严喜求的只有一个房间,夫妻俩和两个女儿住在一起。屋内的地板、墙壁、天花板都是木质的,墙壁和天花板因为腐朽、破损,都被贴上了厚厚的报纸、油纸,墙上发黄的旧报纸,正在不断剥落。
房间里只有一张书桌、一个衣柜、一个电视柜、一台小彩电,都是严喜求结婚时买的。
严喜求的两个女儿,老大15岁,正在读初中,老二6岁,还在上幼儿园。在这个小房间里,小女儿和父母一起睡,大女儿睡在用旧沙发改造成的木板床上。
严喜求家的厨房,也是借用他叔叔家的,烧的是自己劈来的柴火,不用钱。
包山挖笋 行情却难以预料
从严喜求简陋的家,可以看出他的经济条件。和大源村的许多村民一样,严喜求讨生活靠的主要是笋,但他自己没有山,每年都要到周边包山挖笋。前年去将乐县包山,但那年行情不好,最后亏本了;今年,他到与大源村相邻的江西去包了一片山,今年家里的收入就指望着这片山的收成了。
严喜求的妻子身体不太好,主要在家照顾孩子。两个女儿的体质也不好,经常扁桃体发炎、发烧,这几年,父母带两个孩子去泰宁县里的医院挂瓶了许多次,每次来回、住院都要三四天,花了不少钱。
大源村距离泰宁县城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不算近。“村里卫生院看不好,没办法。”严喜求无奈地说,“特别是小女儿,还太小,村里的医生连小孩的血管都找不到,皮肤太嫩了。”
家里缺钱,营养没跟上,可能是两姐妹常生病的主要原因。作为父母,严喜求和妻子也很不好受,但是经济条件如此,他们也没有更多的办法。他的父母已经70多岁了,还在帮忙劳动,自己种田养活自己。
空有劳力,但没地方可使
即便省吃俭用,一年严喜求家里的开销也要2万元左右,要是笋的收成和价格好,勉强可收支平衡,要是笋歉收或卖得不好,那家里辛苦一年几乎没收入。
“6·18”水灾后,大源村推出了一批灾后重建的新房,村民可以集资购买。严喜求的祖屋虽已老旧不堪,但新房总共要付十万元,第一次要付一万元押金。“我连第一次一万元押金都凑不齐。”严喜求苦笑着说。
虽然已经年过四旬,但严喜求的身体还不错,还是一个比较健壮的劳动力。
年轻时,他也曾外出打工,到泉州做过陶瓷工艺品彩绘,一年打工可以赚一两万元。但结婚生女后,他不敢再出远门,他放心不下。
退一步说,外出打工的收入也难以保证,不见得比挖笋要多多少。所以这几年,他都在大源村附近的地方包山,比如江西、将乐。
上有老、下有小,今后这个家的开销只会有增无减。现在他空有一身力气,但不敢远行,在老家又使不上,未来该怎么办,严喜求有点苦恼。
心愿 想学一门新技术
有力气,但缺资金、缺技术,严喜求的心愿,就是获得这两方面的帮扶。
因为没有资金,严喜求这些年来包山挖笋都是小打小闹,只有一点点,产量低,收入少。因为总量少,风险也高,年景好时勉强还有一点收入,年景不好时就容易赔本。
没有技术,严喜求文化水平不高,只有祖辈传下来的挖笋的手艺。不过,他之前外出打工时,学过工艺品彩绘等一些手艺,即使现在要新学一门技术,也还是可以努力一下。
严喜求希望能在本村或附近找到一些机遇,让自己有活干,多一些收入。
记者手记促进就业,供需对接很重要
严喜求面临的困境,在很多同龄人中都存在:虽然已经40多岁,但身体健康,还有劳动能力,但是缺乏技术,又没找到门道,所以就业增收成了难题。
在大源村的采访中,我们也发现,其实就业机会是不少的,就在这个村,有的劳动力有力没处使,有的人家有产业却缺劳力。
比如我们看望了一家茶树菇养殖大户,养殖面积很大,但只有夫妻俩在劳作,有时候还忙不过来。但离他家并不远的严喜求,却常常闲着没事干。并非严喜求游手好闲,而是没有人来牵线搭桥,供需没有对接上。
大家都是同村人,甚至都沾亲带故,如果可以用合作社等形式,把村民们连接起来,让严喜求这样有劳力没资金的人和养殖大户合作,共同致富,不失为一种途径。
同时,严喜求虽然没有什么技术,但也读过书,虽然40多岁了,但还能学一些手艺。当年,他到泉州打工时,就学会了工艺品彩绘的手艺。关键还是要有人来牵头组织、协调,搭起一座桥梁。
总的来说,做好供需两方面的沟通,让信息更顺畅,让就业的门道更多一些,“严喜求”们的就业致富就一定能找到一条路子。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乄唆菋 发表于 2012-8-1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5_140:}直接去说下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808帖子

热门图文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0598-2262555

公司地址:将乐县水南众联创客空间2层

邮编:353300 Email:admin@353300.com

Copyright   ©2006-2024  将乐在线  举报电话:0598-2262555 举报邮箱:admin@353300.com  ( 闽ICP备2020022618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