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等爱的小狐狸 于 2014-3-31 15:32 编辑
棉花画,大部分人可能都是第一次听说。这是一门独特的民间工艺,始创于1964年,七八十年代远销40多个国家,却在九十代几近消失,这是为何?如今这门技艺的从业人员竟只剩一对母女,这又是为何?本期守艺为您讲述濒危技艺——漳州棉花画的故事。
棉花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漳州城聚集着一群弹棉被高手,他们创造性地在棉被胎面上镶嵌了图案和文字。到了六十年代初,漳州棉花生产合作社的黄家声、游秋源师傅把原本附着在棉被上的精美图案分离出来,配上山水画淡雅的背景,镶嵌到玻璃框里,便成了一种新的工艺品种,当时定名为“棉絮堆画”。棉花画就此诞生。
棉花画诞生后不久,便受到海内外社会各阶层的好评和喜爱。六十年代初,黄家声、游秋源开始招收学徒,扩大生产棉花画。到了七八十年代,棉花画供不应求,远销40多个国家。漳州市民每逢乔迁、新婚,都把新房中能够挂有一幅棉花画当作得意之事。棉花画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多以花、鸟为题材,全部用棉花手工制成,工艺十分精湛。
随着棉花画的名声越来越大,几十家工厂蜂拥而上争着生产。为争取客户,各厂都压低价格,形成恶性竞争,利润极低。到了九十年代,棉花画厂纷纷倒闭,人散艺绝,盛极一时的棉花画几乎一夜间销声匿迹。十几年后,漳州二轻联社的主任周建成找到了郭美瑜大师,希望她能挽救棉花画。右图的孔雀便是郭美瑜近年的作品,年轻时代的她一个月能做出一百只这样的孔雀。
郭美瑜19岁便师从黄家声师傅,潜心钻研几十年,目睹过棉花画鼎盛时期的辉煌。九十年代棉花画厂纷纷倒闭后,她虽经营起父亲传下来的照相馆,却从没放弃过这门技艺。04年周主任找上她的时候,全漳州也许就她一人还懂得此技艺。为了让棉花画起死回生,郭美瑜忍痛关掉了父亲传给她的照相馆,右图便是她珍藏的照相馆器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