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开启左侧

三明旅游景点资源库

[复制链接]
Gino。乐乐 发表于 2008-8-1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清溪
--在泰宁东北部,金湖上游。全长50多公里,景色秀丽新奇,幽静可人。其中崇际至长兴15公里为深山峡谷地带,赤壁丹崖把溪流挤逼为歪歪扭扭的曲线,号称有“九十九曲、八十八滩”。水面最宽处不过20米,最窄处只容双排通过。两岸人迹罕至,森林茂密,方圆几十里内仍保持原始状态,形成弯多、滩急、潭深、山高、林密、峡逼的特点。一路上主要旅游景点有“鲤鱼跳龙门”、“金钟长鸣”、“五老看仙”、“阳光三叠”、“孔雀开屏”、栖鹰崖、落霞壁和“海市蜃楼”等。天为山欺,水求石放,山重水复,别有天地。明代,礼部主事池显方有《上清溪游记》,称“转一景如闭一户焉,想一景如翻一梦焉,会一景如绎一封焉,复一景如逢一故人焉”,“兹奇果逾九曲”。溪谷中还常见鸳鸯、野鸭嬉水,不避游人。1983年开发上清溪旅游项目,竹筏游览四季可行,水多时还可开展橡皮舟漂流探险活动。
 
 楼主| Gino。乐乐 发表于 2008-8-1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状元岩
--坐落在泰宁县城北郊长兴村,离城区11.7公里,与上清溪唇齿相依。据县志记载,南宋庆元年间,少年邹应龙读书 于此(庆元二年中状元,时年25岁),后人称其读书处为状元岩。距状元岩半公里又有琵琶岩,是明朝道仙邢德兴修炼之处。这一带的山水,丹崖悬岩,茂林奇树,幽峡奇洞,飞瀑流泉 ,风景险绝优美,还有众多的珍禽异兽。从人文景观来看,它浸染了深厚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作为一代名臣邹应龙的读书处,状元岩的山山水水打上了儒家文化深深的印记,产生了不少传说,后人视为教育子弟努力求学的圣地。1999年8月,状元岩一带开发为游览景区,分状元谷、葫芦天、五趾山、香婆岩、鸟鸣涧、七个小区有85个主要景物。
 
 楼主| Gino。乐乐 发表于 2008-8-1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祖地——石碧
--在宁化县城西23公里处,为禾口乡的一个行政村,是古时由江西至福建、广东的交通要道。唐初称玉屏,唐中叶改为石璧,五代改“璧”为“壁”,其后又谐音成石碧。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森林茂密。在历史上客家人大迁徙中,大多数南迁的客家人都曾聚居此地,而后再陆续向外迁移。最多时,这里居住过100多个姓氏的客家人,因而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中转站”和“客家祖地”。
    客家是“客而家焉”之意。客家人原是中原汉族,为避战乱,自东晋“五胡乱华”时开始第一次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后,又从皖、豫、鄂、赣的南迁第一站,迁至赣东南、闽西及粤东北边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经过赣、闽交界的宁都、于都一带,首先到达宁化,而后再迁往汀江流域和广东梅县等地。在以后年代的数次大迁徙中,最集中的聚居地也是宁化石碧。现海内外5000万客属后裔的族谱中,十之七八有祖先在宁化“石壁”住过的记载。据统计,客家主要姓氏中,有109姓以上是从宁化(主要是石壁)播衍到海内外的。广东梅州客家联谊会和梅州市方志办编的《客家姓氏渊源》(第一集)收录34个姓氏,其中有29个姓的祖先是从宁化迁出的。《华声报》报道,台湾至少有60多个常见姓氏中的600多万人口与石碧有关,其中300多万人是客家人,200多万人是传自石碧,又从闽南的南靖、平和、诏安、漳州等地迁往台湾。这里保留不少客家遗迹,还保存着客家人的语言和传统风俗习惯。近年来接待海内外客家宗亲、学者1300多批,10多万人次。有公路直达村口。
 
 楼主| Gino。乐乐 发表于 2008-8-1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栖山
--系武夷山脉东南延伸支脉,以古传龙潜于些而得名。龙栖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闽西北将乐与明溪两县交界处,全区面积63.85平方公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山高林密,古木参天,秀水长流。境内主峰高达1624米,为将乐县最高峰。侧峰5座,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龙栖山自然保护区有近6万亩原始森林,是我国少有、独特的天然植物园。这里共有7个植被型,24个群丛,130多个科,近300种树种,有名贵的南方红豆杉、柳杉、金钱松、龙柏树等,还有含笑、吉祥草、海棠、山茶花等奇花异卉。这里还是一个动物王国,有虎、豹、熊、猴群、羚羊、飞狸、娃娃鱼等百余种珍奇动物,鸟类种类也相当丰富。1989年5月,龙栖山成立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龙栖山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正在着手开发为旅游与避暑胜地。
    这里是回归自然、度假疗养、科学探幽的好去处。
 
 楼主| Gino。乐乐 发表于 2008-8-1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
--位于永安市东三十七公里处。全区山地面积为一百二十五公顷,原始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六点七,是福建省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森林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构成天宝岩保护区景观资源的主体,使它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保护区处在我国亚热带中部偏南,植被为栲树林、甜槠林、青罔栎木荷林、木荷甜槠林等常绿落叶林。在天宝岩海拨约1300米处,发现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长苞铁杉混交林1085亩,其中纯林200亩。 区内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各级珍稀植物十五种,是研究珍稀植物的极好场所。区内大部分植被为次生和原生状态,尤其核心区基本处于无人干扰的自然状态,在研究群落的自然演替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理想的科研基地和教学实习场所,被有关专家誉为“天然的生物种质基因库”。
 
 楼主| Gino。乐乐 发表于 2008-8-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阜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尤溪县西南部,保护区植被区划属于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闽中、闽西戴云山——鹫峰山北部常绿槠类林小区,具有典型的地带性森林植被——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6%。区内分布的野生植物有171科1113种,野生动物有58科171种,西侧建有天宝庙,历史悠久,最高峰是类峰顶,海拔1222.4米,奇峰四起、岩石嵯峨、满目绿荫、别有洞天。区内地理成分复杂,山泉溪涧遍布,其中九阜溪流最大,属主要溪流,贯穿中部核心地带,总长约10公里,溪中多急流飞瀑,乱石险滩,水质极佳;这里独特的山地森林小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四季均匀,温凉湿润,是避暑胜地,旅游的绝佳去处。
    九阜山是距省会福州最近的重点林区,沿316国道距福州170公里,南平60公里,交通便捷。
 
 楼主| Gino。乐乐 发表于 2008-8-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第
尚书第--俗称“五福堂”,在泰宁县城内胜利二街福堂巷,为明朝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的府第。建筑布局严谨合理,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第座西朝东,南北长87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5220多平方米。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二门进出,北端进门设仪仗厅、接客厅。甬道设五重门楼,全宅门额都嵌有石匾,从南端起分别题刻着“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谏”等字样,匾额的枋檩柱头雕刻着各种精巧图案。在门斗的石阶列一对抱鼓石,高2米,宽0.92米,鼓座雕着双狮戏球、云龙、花卉。门墩墙基刻有荷墀托、莲裙座、竹节衬柱等精美图案。主宅5幢,辅房8栋,分5道门沿甬道一字排列,除厅堂、天井、回廊外,有房120多间,全为砖石木结构。主宅每幢均为三进,中厅堂用减柱扛梁造法,木柱粗大,直径0.45米,柱头挑出二抄斗拱撑托枋梁,础石八角形,雕刻着麒麟、锦象、莲瓣等图案,柱础间还垫着雕刻的扁鼓石。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岗岩石板铺设,厅堂是方砖地,天井有雕刻的石柱、花架和石水缸。
  尚书第所在的胜利二街是城里唯一留存的古街,保存着大片明代住宅建筑群。这里居民日常饮水,也使用明代的水井,水井井圈上刻着“隆庆”、“万历”等年号字样。  尚书第里设有蜡像馆、民俗馆。
 
 楼主| Gino。乐乐 发表于 2008-8-1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安贞堡
安贞堡--又名“池贯城”,位于距城75公里处的槐南乡洋头村,始建于清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历时十四年完工。安贞堡整体是围廊式土楼以厅堂为中心结合的院落式民居,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堡内分上下二层,前后三进,建有正堂、下堂18处,大小房间360 余间,备有12个厨房和5口水井,可供千余人食住。安贞堡是福建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夯土建筑之一,199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Gino。乐乐 发表于 2008-8-1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俗风情】
傩舞--始源于清道光二年(1822)间。相传当时大地干裂,万物枯萎,虫害成灾。为避免粮食绝收,村民百姓自发组织一支“乞神保收”的民间鼓乐队来乞求五谷菩萨天降雨露,驱除病虫,驱邪镇魔,祈盼五谷丰收,久而久之形成现在的民间民俗活动——傩舞。溪源乡大岭村至今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还开展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
    傩舞的表演形式是以大众组合而成。主要有七人领头表演,一人扛百家伞,六人戴六种颜色的面具,即六个扮相,代表双、福、禄、寿、喜、全六位神仙。其中四位神仙肩挑担子,一头是线毯,一头是鼓。当地人把毯喻为“坦”,意即平平坦坦,风调雨顺,无病无灾;鼓:比作稻谷饱满,也能用来击鼓助威,增加气氛。百家伞是各家的媳妇和姑娘自作各色布条系上铜钱缝合而成,布条上均写各自姓名、年份、吉祥词。百家伞紧随六位神仙其后,一人撑伞,并不停地转动、跳跃,表示给菩萨跪拜。随后是乐队。乐队共有八人组成,鼓、锣、钹、唢呐、笛子。调门不一,吹奏《五谷祭》。
    傩舞的表演形式有二种,一种是祭祀队伍串村走田埂来到田间路边,旗分二路,中间表演,随鼓声响起,由观音菩萨(白色面具)引导(手敲木鱼,挥动须杖)排成纵队(表示福禄寿喜各路神仙降至人间,驱除妖魔鬼怪,保丰收),而后变化成一字形,阴挡鬼怪,驱邪镇魔,并不断击鼓,喊声震天,反复数次。另一种是由白观音引路,按顺序福禄寿喜各神在先,百家伞、乐队、竖旗、三角旗其后,边走边喊,绕田埂而行,所走过的田块都能天降雨露,五谷丰收。活动时全村男女老少倾村出动,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表演时,傩舞威威,喊声阵阵,锣鼓喧天,彩色旗飘动,鞭炮齐鸣,场面极为壮观。
 
 楼主| Gino。乐乐 发表于 2008-8-1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壁风俗
石壁风俗:令客家人瞩目的弹丸山村石壁,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关注,不仅客家学者纷至沓来寻访奥秘,慕名而来的游人更是络绎不绝,都想领略她的异彩风姿,撩开她神秘的面纱,尤其令人神往的是石壁的民众风情,任人咀嚼无穷、寻味万千,使我们联想着中华古国源远流长的璀璨文化,客家人坚执的信念和至今遗留在石壁的中原风俗。无论研究石壁、或研究客家,都应从研究石壁的风俗民情入手,以提示她深奥的文化内蕴。研究风俗,旨在“探索近代的社会制度、风俗与信念之起源,并剖析影响于国家生活的各种民风与行为的动机”。探讨石壁风俗,其目的也在此,却也是一切学问中“最有兴味,最有价值的一门学科”。
    一、石壁风俗的形成:风俗最显著的特点是民众性、传承性、地域性、稳固性。某项风俗在民间形成之后,便成为一地人民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然而一些有违当朝政法社会制度的风俗,历代封建统治者虽曾严格限制,但在民众心里扎下深根之后,却也是一代一代传承,很难改变。即使在苛严政治制度桎梏下有所收敛,但一旦社会制度发生变革,又重复兴起,由此观之,风俗对于一地政治、社会有着深刻影响。这正是阐明,石壁独特风俗形成之后,经过漫漫的历史长河和一次次政治风云的冲击,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能够延续至今,保持中原古风俗的遗风,其根本原因是它的稳固性和传承性,在民众生活中形成道德行为的规范。石壁风俗是中国民间文化、社会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射着客家人特殊的精神风貌。隋唐之际,由于战乱、灾荒或政府奖掖等诸多因素,中原汉人迈着艰难的步履,一批批向南逃亡,在南迁过程,大多曾滞留石壁。尤其第二次唐代大批移民中,在石壁定居时间长、人口多,为石壁风俗的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陈运栋教授《客家人》中指出:“自从经过一次战乱之后,客家移民的主力,遂由长江南岸迁移到赣南山地,后来就以宁化一带为据点,向闽粤赣区拓植。”大量移民的涌入,多来自中原,有较为相同的风俗,如婚庆、丧葬、生产、生活、服饰、语言、岁时节日等,都有其中原地域的广泛性。石壁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石壁的风俗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壁风俗形成的重要基础上早在千多年前深埋在地下的如淮土乡淮阳赤下窑的唐代古窑址的古瓷器标本等出土文物,用古老、沉默、刚毅的语言证明石壁历史的久远。石壁究竟何时有人类居住?笔者未曾读过这方面的资料。以福建人类活动历史推算,唐之前已有人类活动的史迹。至少也有三四千年。有关福建先民的记载,据先秦典籍《周礼·职方氏》称:所谓“七闽”,毫无疑问,包括石壁在其中。东汉经学家郑玄认为:是有七支不相属的闽部族。许慎则认为,是南方百越中活动在东南的一支,是以崇拜蛇为图腾的部族。《史记》《汉书》称:“福建先民习于水性,便于用舟。”《汉书·严助传》谈到闽越国时云:“越方外之地, 发文身之民也”。这些记载是不是与石壁先民有关,笔者不能武断地证示。可以肯定的是客家人大量涌入石壁之前,石壁曾是土著人繁衍生息之地。不论土著人口多少,他们在生活过程,形成了较为古朴的原始习俗。由于大批汉人来自中原,栖居石壁,冲击着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从石壁风俗中至今遗存的“夤夜抢亲”、“蜡烛火种”、“背抢新娘”,无疑是石壁土著成为社会抢新的遗风和对火神的崇拜。这是一种土人文化,也包含了客家南迁的移民文化,经过中原文化的播衍,在长期历史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形成。石壁风俗发展的根本性在于它接受、继承了中原正统文化和土著文化的冲撞,吸引了多种养份而丰富发展起来,不仅继承着儒家风俗的传统,又渗透、融合迁移地区和当地土著的风俗。尽管大批的客家先民纷至沓来,反客为主定居石壁,却不能排除土著民风的渗透。汉人和土著民俗民互相的融合、渗透,使一些比较单一的民俗事象呈现出丰富和多元的内涵,形成了石壁独特的民俗色彩。而后,土著逐渐被同化,演绎为客家文化来主导石壁社会的发展,客家人构成石壁的主体,构成客家文化的形态,这是形成石壁民俗的基础。
    石壁独特风俗的形成是基于如下条件:1、地理条件。石壁有一块约200 余平方公里的偌大盆地,水草肥美、森林茂密,有蛛网般的溪河,为闽江、赣江、韩江的源头。与江西古城交界处有武夷山脉南段为屏障,距石壁不上10公里的站岭系闽赣两省主要通道,有大片土地可供开垦,有偌大盆地可供居住,地理条件优越。2、历史条件。隋大业间(605~617)巫罗俊随父由南平到黄连峒(宁化古称)定居。巫罗俊率众在石壁地区垦荒造田,“开山伐木、泛筏于吴”,将林材运往长江下游各地销售,沟通、促进了石壁与长江沿岸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建筑城堡、抵御土寇、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吸引了客家先祖在此定居。3、交通条件。由于武夷山脉的阻滞,远离频仍战乱,不听枞金伐鼓之声,很少与其他民系、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联系,形成长期的封闭状态。由于众多中原先祖聚居一处,使中原各地风俗经过渗透、融汇,衍化为石壁独特风格,在漫长的岁月长河,固守一方乐土,保持中原古朴民风,充分表达了小生产顽强的特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1帖子

热门图文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0598-2262555

公司地址:将乐县水南众联创客空间2层

邮编:353300 Email:admin@353300.com

Copyright   ©2006-2024  将乐在线  举报电话:0598-2262555 举报邮箱:admin@353300.com  ( 闽ICP备2020022618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