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开启左侧

[资讯] 将乐县古镛镇积善村三涧渡自然村古法制糖探秘

[复制链接]
等爱的小狐狸 发表于 2014-3-12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将乐县古镛镇积善村三涧渡自然村,这个不足400人口的小山村,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如今却因盛产甘蔗熬制红糖而名声远扬,流芳百年的古法蔗糖制作工艺在这里传承与发扬。究竟在这里有着怎样的制糖故事?村民们娓娓道来……
        古法工具:
        石磨和石头碾子
        村庄内,随处可见排列整齐的三层半白色洋房,其中一幢洋房的主人叫陈能仔,他也是村子里传统制糖工艺发展的见证者。今年已82岁高龄的陈能仔清晰地记得自家老宅背后的故事。
         “1956年,我儿子出生以后,全家就住在这了。那时,我家房子背后就有了甘蔗厂,直到‘文革’时,甘蔗厂才拆掉。”陈能仔说。
        他的儿子陈水旺,也是积善村党支部书记,对这个甘蔗厂有着很深的印象。他指着废墟里两根2米多高的柱子说到:“这是证明那家甘蔗厂存在的唯一证据。柱子间隔处便是放四口熬糖铁锅的地方。”
        在陈水旺的童年记忆里,每到秋天甘蔗收获的季节,村子里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便会倾巢而出,将甘蔗砍下,扎成一捆一捆的,牛拉人扛,运到甘蔗厂再将其榨成汁。这也是古法制糖的第一道工序。
        “那时榨甘蔗汁可不像现在用的是机器,而是用石磨或者石头碾等器具。要首先有人负责赶着牛,将沉重的的石磨拉动,等石磨飞快转起来以后,负责‘下蔗’的人再将甘蔗连续不断地插进石磨下端的缝隙。旋转的石磨将甘蔗挤压,甘蔗汁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了。”陈水旺回忆道。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各地纷纷建起了大型的机械化制糖厂,繁重累人的石磨榨汁方法逐渐被淘汰。原来的甘蔗厂渐渐萧条起来,直至关闭。眼看着村子里熬糖的人越来越少,村民郑传凤很是着急。不能让这么好的工艺失传!他心里琢磨着。与郑传凤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村民郑长生、钟木旺。为了能让制糖传承下去,他们挨个村打听。隔了几天,从城关制糖厂打听到,南平市顺昌县元坑镇谟武村有卖榨甘蔗机的他们很是兴奋。“我们三人一合计,每人从家里拿了500元钱,开着手扶拖拉机便去元坑把机器运回来了。”郑传凤说道。
        也正是因为这台机器的到来,三涧渡自然村的村民们又开始制糖了,古老的制糖方法延续了下来。
        古法探秘 :
        灶的垒法有讲究
        “机器进村”,原来荒芜的土地上,甘蔗苗又重新焕发出生机。2000年前后,三涧渡村到处又弥漫着浓浓的甘蔗香。
        “每年12月份到1月份,从凌晨1点开始,扛着、运着甘蔗的村民就在门口排队了,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一点。”郑长生给记者描述鼎盛时期在这个砖头木房前的情景,无奈之下,他只好和另外两个合作伙伴,实行轮班制。64岁的张有泉是村里制糖大户,排队榨汁的情境他年年都要经历。 “甘蔗砍下来,要趁新鲜榨,制出来的糖也会更鲜。”张有泉说,从父亲手上学到这门手艺已经40多年了。随着技艺的娴熟,他家的甘蔗地也从无到有,今年共砍伐甘蔗2万多斤,熬制红糖2000多斤。
       跟随着张有泉的脚步,记者探秘古法制糖设备。长方形的灶面上,两口连在一起的直径70公分的铁锅,一把木头铁铲,一个木质的长约1.5-2米、宽0.7米的木制长方形糖盆,这就是古法制糖所有的设备了。这其中最有讲究的就是灶的垒法了,和普通的农家灶相比,制糖灶的灶面一定要比锅高出10厘米,以防糖浆溢出。
       和张有泉家的灶垒在一起的是罗伍金家的,她也是村里的制糖大户,同样也是熬制红糖的 “老把式”。她告诉记者,熬制红糖,灶面固然重要,技术更考验人。“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把甘蔗汁倒到锅里,熬炼浓稠糖浆,再把糖浆浇铸到糖盆冷却,一块块板砖形的红糖就成型了。但其中火候、搅拌、冷却的任何一个步骤没做到位,就可能会失败。”罗伍金说,特别是火候,刚开始得用大火,开锅时,用中火,并不断用铲子搅拌,快起锅时,就得用小火甚至退火,否则糖会烧焦。由于夫家一直在制糖,25年前嫁到村里的罗伍金就学起了这门手艺。但真正熟练掌握,她用了十年时间。
        如何判断糖是不是可以起锅了,这个也非常重要。对于这点,村民高四娣在长期熬制过程中,总结出了一点经验。 “看着粘稠度差不多了,捞一小块放嘴巴含住,不会融化就代表可以起锅了。”高四娣说,除了熬制过程麻烦点,红糖的保存还是很简单的,只要不暴晒,用酒缸密封保存,就可以保鲜一年多。
        说起古法制糖,村民们的话匣子就关不住了,这一传统的工艺,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他们的脑海中了。
        古法传承:
        期待更多“掌勺人”
        “红糖的价格从以前的每斤2元一路飙升到15元。解放前,村民们制糖换米吃,现在制糖换取幸福生活,小小制糖工艺也让村民们从只顾温饱到渐奔小康。”陈水旺说。
       甘蔗好 “养活”,山垄田、沙地等都可以种植,生长过程中几乎没有病虫害,不仅如此,还可以种一季收三季,产生的效益也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
       陈水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田种甘蔗,熬制红糖1000斤,产值1.5万元,而种水稻的话产值只有1000多元。
       红糖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一条 “捷径”。去年,村里熬制红糖5万多斤,为村民增收75万元。
       在将乐,家家户户有新产妇坐月子,离不开这样的红糖,由于采取原始制法,这种纯天然的红糖不仅受到当地村民的青睐,也渐渐走入发达地区。
       村民肖长生告诉记者,在他手上的就有好几个香港、广东那带的客户,有些甚至是在熬糖季节就过来,等他熬好了,直接带回去的。
       不愁销路的红糖,愁的是 “掌勺人”。如今村里制糖的大多是60-75岁的老人,年轻一辈的,也只有在35-45这个年龄段的有个把会的,精通的更是少之又少。
       高四娣的儿子肖小华今年35岁,在县里水泥厂上班的他,每年在熬糖季节都会回家帮忙,久而久之,他也掌握了大体的熬糖方法。 “会是会,但不   精通,熬出好糖,还是要我们这两把老骨头。”高四娣说。
       张有泉对祖传的工艺表示担心,儿子在外地企业上班,虽然几次三番让他抽空好好学学,但始终没有成功。
       “35岁以下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谁也不愿意学这门古老的技术,古法传承面临断层。”陈水旺说,如今一家公司正在和他洽谈合作事宜,帮助三涧渡村打造红糖品牌,他希望随着规模的壮大,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古法制糖大军,让这个百年工艺得以传承。(信息来源:三明网)


 

精彩评论3

正序浏览
等爱的小狐狸 发表于 2014-3-12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906c6b364b30342d06496a9e97e2e18a09df4aee.jpg


①熬制红糖工序——砍蔗

49e637978b6b8dcbb7499a65b5a733076f737fb8.jpg

②熬制红糖工序——煮水

 
 楼主| 等爱的小狐狸 发表于 2014-3-12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4c13db3d63b213b6c1a58e4c6d47af334edb315a.jpg

③熬制红糖工序——熬浆

4e1a9c51045f471c8f1cab9479d3082c7d15559b.jpg
④熬制红糖工序——冷却

 
 楼主| 等爱的小狐狸 发表于 2014-3-12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637cb5c9b74e4a4a39fe9c58f750d631fd2152b6.jpg

⑤现做现卖的红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409帖子

热门图文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0598-2262555

公司地址:将乐县水南众联创客空间2层

邮编:353300 Email:admin@353300.com

Copyright   ©2006-2018  将乐在线  
举报电话:2262555 举报邮箱:admin@353300.com  ( 闽ICP备2020022618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