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开启左侧

[资讯]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幸福光明——光明乡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复制链接]
懒羊羊 发表于 2014-12-4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幸福光明
——光明乡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今年以来,光明乡按照“百姓富、生态美”要求,统筹抓好规划、环境、产业、文化、活力五大重点工作,通过全乡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11111111111111111.jpg

  一、规划合理。按照农村建设要体现“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要求,完成了际下美丽乡村、集镇沿河两岸景观、4 个农民休闲公园等规划建设。一是突出休闲。入户了解群众需求,同时融入农业、林业、水利、旅游等项目规划,打造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休闲旅游胜地。二是突出乡愁。积极挖掘革命老区、将军故里等优秀本土文化资源,保护原有的文脉,留住根脉,并抓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古迹祠堂等的修缮工作。三是突出生态。充分考虑自然景观、产业结构、民俗文化等因素,做到布局优化、定位合理,力求做到自然美、生态美、田园美、农耕美、乡愁美等“五美效果”。

  二、环境优美。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让天更蓝、水更碧,村更美,宜人居。一是净化。从脏、乱、差入手,大力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改善村容村貌。完善村规民约,着力解决垃圾乱倒、柴火乱堆、鸡鸭放养等问题。二是绿化。引导鼓励村民利用“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种植乡土树种,在房前屋后、农宅庭院开展大规模植绿活动,打造春季花香、秋季果韵的绿色新农家。三是美化。加大拆旧和立面改造力度,全乡共拆除“两违”面积 10671 平方米,拆除附属房 71 座、旧烤房 193 座,完成立面改造 281 户,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产业繁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加快百姓富步伐。一是以“龙池谷”项目带动乡村旅游产业。一是以“龙池谷”项目带动乡村旅游产业。“龙池谷”生态休闲度假区项目总投资 3 亿元,一期投资 1.1 亿元,由漂流戏水、赏花摄影、农业采摘、野营训练、休闲度假、美丽乡村等板块组成。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创新型农业示范区,预计年创收 1500 万元。二是以莹晴果蔬公司为龙头带动蔬菜产业。公司已种植各类蔬菜 300 亩,目前正在积极做好品牌申报、无公害检测等工作。2015 年将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培育示范基地 5 个,以“公司+农户+市场”模式带动农户种植蔬菜 100 亩。三是以宝台山生态农业公司为龙头带动苗木产业。三是以宝台山生态农业公司为龙头带动苗木产业。该公司现已垦复撂荒土地 1000 亩,完成台上村 600 亩罗汉松、竹柳苗木种植,建成光明村 100亩竹柳示范基地。同时,带动成立了宝台山苗木、南泥湾苗木、兴旺苗木等 3 家苗木种植合作社,发展社员 35 户,种植苗木300 亩。

  四、文化先进。将文化广场建设与村级活动场所相结合,做到休闲娱乐与宣传教育相结合,让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是建清风园。突出廉政宣传教育主题,在各布村新建占地 20 亩的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利用清风广场、廉政漫画墙、清风亭等户外廉政教育平台,强化农村党员教育。二是建法制园。结合“创十星评十户”工作,建设 10 亩界口良种场法制主题公园,开展法律法规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三是建计生园。以诚信计生为主题,新建 10 亩瑶珑新村人口文化园,加大计生政策宣传力度。

  五、活力迸发。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造条件、提供制度保障,激发全乡发展的一切动力和活力。一是领导带动。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成立项目实施指导小组,村主干负责具体实施,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工作格局。二是宣传发动。通过夜访农家、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动员,让美丽乡村建设家喻户晓,让群众看到具体成效,使群众成为建设的主体。三是政策推动。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认真研究上级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有效整合资金、资源,全力打造集生态休闲和深呼吸旅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10帖子

热门图文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0598-2262555

公司地址:将乐县水南众联创客空间2层

邮编:353300 Email:admin@353300.com

Copyright   ©2006-2018  将乐在线  
举报电话:2262555 举报邮箱:admin@353300.com  ( 闽ICP备2020022618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