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开启左侧

[随笔] 看看古时将乐的教育机构

[复制链接]
gularuoyi 发表于 2010-11-14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县 学
  

  宋庆历三年(1043年),建学宫于县城南卞山之麓,与孔庙合一,后学宫毁于兵火。元至正年间,迁址县城东南重建。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毁。次年,教谕王文通主持再建。正统十二年(1447年),学宫有礼殿、明伦堂、戟门、棂星门、祭品库、沣池、敷教厅、四贤祠、崇文阁、厨库、斋舍等。明嘉靖年间,禀膳生20名,增广生20名,附学生不限额。是时,县学在校生63名。后学宫几经复建、改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县学最后一次岁试,文生、武生各取15名。次年,废科举,学宫改他用。

书 院
  


  宋咸淳三年(1267年),建龟山书院于封山脚。明清时期,先后创办正学、正音、云梯和溪南(院址水南)、万安(院址万安)、莲溪(院址白莲)等书院,有房产、学田和公款。读书有考课,内容为经史、理学、八股文等。清末,废书院,改学堂或改他用。
  正学书院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于城北建五经书院,内分5馆,厅房百余间。清初,遭兵毁,仅存屋3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名正学书院,有厅房30多间。清末,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
  正音书院 清康熙年间创办,雍正元年(1723年)奉诏禁革停办。雍正七年奉文复办,设址西门。清末改他用。
  云梯书院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创办于南口村。清咸丰八年(1858年)遭兵焚,后重建。同治十年(1871年),肖际斯等40人捐款鼎建书院讲堂,同治十三年告竣。光绪二年(1876年),建石碑记载此事。清末,改为学堂。

社 学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知县何士麟主持择旌福庙旧址建社学1栋3间。此后,全县相继办社学64所,其中县城2隅和黄潭都各设社学3所,水南等2都各设社学4所,玉华等13都各设社学2所,积善等21都各设社学1所。正德八年(1513年),社学仅剩10余所。清雍正二年(1724年),黄潭、万安都各有社学1所。乾隆十八年(1753年),监生邓英武、黄嘉谋和县人张绍良、张兴南分别在白莲、高唐、万安等都(村)创办南乡、东乡、北乡社学,聘选教师,课本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清末,社学废。

私 塾
  


  私塾为古代县内民间办学的主要形式,有蒙馆和经馆两类。蒙馆收启蒙学童,经馆收准备应试的童生。课程主要有读书和习字。蒙馆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昔时贤文》、《幼学琼林》,女生增授《女儿经》。有的蒙馆还授珠算。经馆以《四书》、《五经》、《千家诗》、《声律启蒙》、《左传》、《古文观止》等为教材。
  明清时期,设馆授课形式多种:有童生、秀才、举人自行设馆,招生授业;有一村或数村联合设馆,延师执教;有富户或同宗家族聘师设馆,专教本家、本族或亲属子弟。私塾聘用教师,学生要交纳“束修”(酬金)和供养膳食,每位学生就学一年需交纳谷子1石左右,或折银钱交纳。还有一类是富户捐资兴办的私塾,收贫寒子弟免费启蒙,称义学。据明代《延平府志》载:“将乐义学原设甚盛,一在县城北五经书院,一在西路黄潭,一在北路万安”。清乾隆年间,县内有11个都、村办义学。
  民国时期,县内私塾、学校并存。县教育局对私塾虽采取限制、转化措施,但一些家长认为学校设音乐、美术、体育等课会荒误学业,私塾就读近便,仍送子女上私塾。民国25年(1936年),全县有私塾学生255名。民国35年,全县除民权乡(今黄潭乡)无私塾外,其余9乡(镇)皆有私塾,有学生719名、塾师54名。隆兴乡(今余坊乡)私塾最多,有塾师14名、学生139名。民国38年,县内私塾仍不少。
  解放初,少数高山边远村仍有私塾。1957年,私塾不复存在。

 

精彩评论2

正序浏览
半边快乐时光 发表于 2010-12-1 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电信巷的贞节坊是什么历史?
谢谢。
 
gularuoyi 发表于 2010-12-1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半边快乐时光 的帖子

将乐的古建筑几乎是清朝的。 电信巷的贞节坊也是清朝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396帖子

热门图文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客服微信

服务热线:

0598-2262555

公司地址:将乐县水南众联创客空间2层

邮编:353300 Email:admin@353300.com

Copyright   ©2006-2018  将乐在线  
举报电话:2262555 举报邮箱:admin@353300.com  ( 闽ICP备2020022618号-1 )